和室的小歷史
和式建築的營造技術起源於中國,古代中國人為避免木造建築遭受蟲蛀和腐敗,便把房屋架高,令地板與地表存在一定空間,以隔絕土地所產 生的濕氣,延長使用年限並有防止野獸入侵的效果,稱為「桿欄式」建築;由於氣候變遷等因素,宋代以後此類建築在中國有減少的趨勢,但在日本得到保留。和室 的設計與格局基本上繼承唐朝,日本人亦保留了古代中國人席地而坐的生活習慣,把原本寢室使用的疊蓆,延伸到整個房間,再配上日式房屋常見的灰砂牆、杉板、 糊紙的拉木隔扇門,就演變成所謂的和室。日本和室與唐朝房間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地板:
和室是以疊蓆大面積鋪蓋地面,而唐朝則是維持木板地面 為主,疊蓆僅作為傢俱使用;但由於唐式的房間在中國幾乎消逝,如今這一類的空間設計都被外界歸類為和室。到了宋代,佛教發展興盛,當時中國人流行將「禪」 的理念引入建築,隨後也影響了日本,為和室的設計注入一股禪風;重視意象,捨華麗求樸素,更加精簡的空間配置,成就了今日的和室美學。
「和室」在台灣的起緣
「和室」的形式在日治時期(1895年~1945年),隨著當時日本的統治,將日式房屋引進台灣;在日治時期傳統日式房屋有官舍、辦公宿舍等等,都是採用日本式濃厚的住宅。
到了大正時期(1911年~1925年)以後,台灣的民宅之中,雖然並不常見到日本風格濃厚的房屋,可是可以發現到台灣的民宅中已經漸漸引進日式房屋的風格要素,並有了和室的雛型。
和 室是日本房屋內特有的傳統房間,地面鋪上疊蓆(俗稱榻榻米),由於疊蓆的大小是固定的,鋪的張數可以知房間大小。和室的空間由拉窗和隔扇(兩麵糊紙的拉 門)所圍繞,通常設有凹閣,特別是拉窗把空間完全地隔絕,散發出一種模糊曖昧的環境,造成幽玄而又明亮的日本風格私人空間。
和室裡所擺放的桌子、座墊、棉被、寢具等,可以做為聚餐、團聚、書房、臥室等這些用途之外,還可以做出許多各式各樣用途的空間。在和室裡不需要穿鞋子(包括拖鞋),赤腳走在以自然素材燈芯草做成的疊蓆上,有如徜徉在大自然一樣。和室還有著冬暖夏涼的特性。
和 室比較適合間接照明,柔和陰影的濃淡度是從最裡面的空間所醞釀出來的。透過拉窗所照射出來的光,反射在疊蓆明亮的表面,散發出清爽怡人的氣氛,整體給人一 種寧靜和諧的感覺。透過房間的擺設,了解日本傳統的堅持與實用性。在日本傳統中,和室的風格別具一格,簡單明瞭的獨特空間,再加上樸素典雅的視覺感受,讓 人一眼就知道是充滿日本氣息的傳統房間。
- Nov 04 Mon 2013 14:24
和室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